教學愈多年,愈深感受到基礎的重要。
 
許多學生在參加了1~2年的弦樂團後,
才開始發現手型. 基礎的重要,進而開始小提琴個別課的學習。
 
Melody發現,這時許多握弓. 按弦的手型多已定型,
運弓的施力方式也早已養成習慣。
 
曾經,我遇過試上一堂課的學生,演奏的曲目遠超過自己能負荷的程度,
感覺是學生照著聽到的旋律硬練,對於譜上的弓法. 節拍. 音準皆是拉得"很像"。
但,僅止於"很像"
 
Melody試圖調整. 給出練習方式和建議,
心中卻有一種聲音....我相信許多老師也在心中有過同樣的感受,
就是, 真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為問題太多,盤根錯節
講了拍子. 學生試拉後又有握弓手型的問題,
講了音準,又有左手肌肉無法放鬆的問題,
一堂課,實在難解日積月累的問題。
 
更甚者,學生習慣從頭拉到尾,無法聽懂老師在課堂下的指令。
我請學生單獨練某一小節,學生卻無法從單獨某一小節開始,試了將近20次,弓法不對,拍子也有問題,一定只能從頭開始拉,如此怎能處理好音樂的細節?
這種情形,絕對不會出現在從初學開始就讓我帶的學生身上,因為從初學起,小地方的細部練習就要開始培養習慣。
 
參與弦樂團,有同學的陪伴和交流,可激發孩子練琴的動力,
但對於提琴演奏技術的提昇,要由一對一的個別課把根基紮穩。
 
Melody建議學生參加第一堂弦樂團的團練,一定要同時開始(能提早更好)小提琴個別課。
先對手型. 姿勢. 運弓有基本的認識,再加入團體課程
才能避免因為要配合團體要求的速度而無法顧及提琴演奏的根基。
 
通常,弦樂團演出時對於曲目的速度要求是"專業演奏速度",因為樂團老師有比賽演出考量。
 
在個別課裡,我傾向先要求“做對”,再來討論適合的速度。
 
選擇分團制度清楚的弦樂團也是需要考量的重點,
有些弦樂團分級制度清楚,從基礎開始慢慢累積學生的程度,水到渠成之時再升級A團。
另有些弦樂團因人數不足. 比賽壓力或其他考量,讓低年級剛開始學琴打基礎的孩子和高年級已有穩定演奏能力的學生混合練習,
這種情形常造成基礎尚未穩固的學生為了追程度而無暇顧及基本功的累積。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關於換把位,
篠崎教材用了整個第五冊來練習一到七把位,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無節奏變化的換把位技巧練習。
Melody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練習,
唯有在拿掉節奏和其他變數後,換把位的手型和音準問題才能被凸顯出來。
 
然而,弦樂團之中,通常都是一首曲子裡面碰到要換把位,學生就得直接在有節奏和音樂表情變化的曲子裡找到換把位的音和位置,所以不意外,我看過許多基礎不夠就硬換把位的學生都有手型的問題。
 
程度還未到,卻硬練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結果,就是---手形僵
 
在成人小提琴課上,因為大人的手較硬,導致協調性的訓練比孩子來得辛苦許多,我常常要一直把成人的手調鬆。
 
孩子學琴最可貴的優勢就是手柔軟有彈性,可塑性高。
若因為急於一時,練習超乎自己程度太多的樂曲而導致手型的可塑性受限,實在可惜!
 
 
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有幾段話深深打中我心:
 
"現在很多12歲孩子,能演奏比我12歲時還要難數倍的曲目,但這並不代表什麼。"
 
"我寧願12歲的孩子演奏得就像12歲, 也不願意他演奏得像一位成年人。"
 
"有時候一個12歲的孩子表現得非常出色,極具天賦。但他們的挑戰在於,八年之後,在他快20歲時,是否還能保持天賦。"
 
*參加弦樂團的省思*台北小提琴教學。台北小提琴老師
 
 
 

 

arrow
arrow

    Melody的提琴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